人類的天然瑰寶-鵝卵石
鵝卵石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天然瑰寶。地球自誕生以來,經歷了45億多年漫長而復雜的演化歷史。形成了內核、外核、地幔和巖石圈層結構。石頭主要來自于巖石圈之表層,因此可以說,石頭是地球上早的“居民”,人類和其他一切生物都生活在由石頭組成的“硬”地殼上。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來說,石頭是平常不過的了。它不僅是“立錐之地”,還提供了人類衣食住行的基本材料,人們的生活哪一樣都離不開石頭!
石頭,是人類文明的代表。在數千年的人類發(fā)展史中,人類經歷了石器時代(包括后期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時代)、青銅器時代、鐵器時代,直到現代文明,石頭充當了人類的“搖籃”!物華天寶,人杰地靈,石頭是文明的基礎,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,石頭在人類文明發(fā)展中,功不可沒,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。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(tài),如食文化、衣文化、鞋文化、商文化、茶文化、竹文化、石文化等等,其中,“石文化”歷史悠久、影響深遠、傳播廣泛。那形態(tài)各異、玲瓏剔透、石紋奇特、色澤秀麗的石頭,或陳設于案頭茶幾,或布置于庭院,或點綴于園林、城市,真是“花不解語還多事,石不能言可人”。它大的特點是:大自然絕不會造就兩塊完全相同的珍奇怪石,一經發(fā)現,它就是世界上“惟一”的一塊,具有獨一無二、無與倫比的收藏和審美價值,這是任何其他收藏品或商品所不及的。古人云“一城易得,一石難求”,這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鵝卵石是大自然的杰作。在我國幾千年歷史中,造就了一種奇特的文化形態(tài),那就是 “賞石文化”。賞石之風,始于商周,盛于秦漢唐宋,并在唐宋年間傳入日本、朝鮮等地,近代東南亞、南美和歐洲也開始盛行。3000年前,周穆王駕八駿之乘,登昆侖,在群衛(wèi)之山攻,載玉萬只而歸。先秦時期,就有關于觀賞石的記載,《尚書》中的《禹貢》,指出泰山的峽谷中產怪石,并將怪石列為貢品之一。到了漢代,就有了賞石文化的雛形,文人雅士將從山間或河灘中拾的一些奇異怪石和鵝卵石,置于庭院、擺于茶幾,與同窗好友共同欣賞,人們稱這些有觀賞性的石頭為雅石、供石和奇石,現代人稱它為觀賞石。唐宋時期,賞石藏石之風十分興盛。著名詩人陸游、蘇東坡,書法家黃庭堅等一大批文人收藏、觀賞奇石,為之吟詩作賦。清代鄭板橋酷愛奇石,稱奇石“丑石也,丑而雄,丑而美”。曹雪芹更是從石中引出名著《紅樓夢》,亦稱《石頭記》。當今,賞石文化深深滲透到了現代人的生活之中,奇石收藏成為現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,奇石博物館、奇石收藏家如雨后春筍,遍及全國。近幾年來,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在繁忙工作之余,投身自然,培養(yǎng)愛好,收藏奇石,于是雨花石、大理石、墨石、水晶石、鐘乳石、木魚石、九龍壁石、火山彈石、燕子石、魚化石等五彩繽紛的石頭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石玩市場看好、再看好。我曾經參觀過一些民間收藏家的奇石博物館,其規(guī)模之大、收藏之豐富,令我折服。如在上海浦東機場西側的凌空大觀園,一位民營企業(yè)家,在從事綠色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同時,將收益的大部分用于采集、收藏石頭。他向我介紹,為了采集石頭,他走遍了云南、貴州、湖南的采礦坑道,遇到好的晶洞,他就付錢采下來。為了運輸,他曾為云南一個貧困山村修路,幾次遇到生命危險,但他仍一如既往。他對這些石頭簡直達到了“待之如賓友,愛之如兒子”的如癡如醉境界。如今,他的博物館被上海地質學會授予“地質科普教育基地”,廣大青少年和游客前往參觀,學習地學知識。
改革開放以來,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,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,華夏大地上愛石、藏石、迷石、賞石、贊石者越來越多,他們傳承并發(fā)揚光大了我國的賞石文化,使觀賞石在美化城市環(huán)境、點綴園林景色、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發(fā)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了解佰科鵝卵石請登錄官方網站:http://m.queding5.net.cn.